從業以來,多數顧客當提及購屋需求時,最後都會說:"希望房子能保值、未來賣掉能賺錢"。
在國人心中,"買房子賺錢"這觀念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,甚至也把"保值、好轉售"這件事納入重點評估項目之一。
這很可以理解,畢竟一樣辛苦工作賺錢存錢買房,一樣是買1000萬的房子。10年後同事的房子A社區從1000萬漲到2000萬,而你家房子B社區才漲到1500萬。雖然你也是有賺,但感受度就是有差。自己的比較心理作祟,就容易陷入泥沼中。
以下來淺談買房保值這件事:
1.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,但始終脫離不了"地點"、"建商"及"屋齡"這三要素。
下單前,可以快速思考你購買的房子有符合這三要素的哪幾項。這是支撐你往後賣屋時的信心來源。
有些案子,建商評價差、屋齡也舊了,但是地點超好,在市場依舊是當紅炸子雞、票房保證。而有案子,雖然地點偏,但建商品牌價值高,依舊會有具品牌迷思的人願意購入,時間久了也不成問題。
2.如果情況允許,大家都希望能入主新房子。
但新房子不僅價格高,而且有時規劃上不見得比舊屋來得好。現在很多新建案,為了房子好銷,把坪數縮小、戶數硬塞,導致格局常變得侷促且壓迫。
不要對屋齡有很大的偏見,中古屋如果"屋況好、社區營運佳、地段不錯",在轉手上的表現其實並不差。
3.要認清"自住"跟"投資",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思維。
你幾乎很難用自住的思維,創造最高投報率。而你也很難用投資的思維,讓自己住得滿意。
想清楚自己較看重的是什麼,人生無法事事完美。有捨有得,莫忘初衷,知足常樂。